目前,碳酸电解液主要用于商用锂离子电池.这种电解液在低温下粘度增大甚至部分固化,导致离子电导率急剧下降,极大地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,制约了锂离子电池在航空航天、军用、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。据报道,锂离子电池在-40℃下的放电容量仅为室温电容量的12%左右。添加低熔点有机溶剂是改善电解液和电池低温性能的有效途径。乙酸乙酯具有较低的熔点(-84℃),可作为低温电池的电解液溶剂,在-70℃下表现出优异的性能,但其电化学稳定性窗口较窄(1.5V-4.7V)。高容量锂阳极在电解液中不稳定,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低。高盐浓度电解液可以有效地提高电解质的氧化还原稳定性,但高浓度的电解质在低温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粘度的增加。因此,如何设计一种稳定的锂、低粘度、高电导率的电解液,是实现低温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的一个挑战。
近期,化学系夏永姚教授团队通过优化设计共溶剂电解液体系,成功实现了超低温-70℃条件下的高能量密度可充锂金属电池。
在高浓度电解液中引入低粘度电化学惯性稀释剂(5m双三氟磺酰亚胺锂/乙酸乙酯+二氯甲烷,体积比1:4),不仅保留了高浓度电解液的宽电压窗口,而且解决了高盐浓度引起的高粘度问题。通过光谱表征、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第一性原理分析手段,揭示了电解液的特殊的共溶剂结构。稀释剂二氯甲烷不影响锂盐和乙酸乙酯的溶剂化层结构,使电解质具有宽的电压稳定窗口(0-4.85V)。低粘度(0.35Pas)和高离子电导率(达0.6mScm-1)、低温(-70℃)下,对锂金属具有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。用该电解液组装的锂金属电池在超低温-70℃下具有较高的容量保持率(常温容量的69%)。根据正负极活性物质的质量之和,电池在超低温下仍表现为高能量密度(178Whkg-1)和功率密度(2877Wkg-1)。该电解液的设计不仅保证了优良的电化学性能,而且为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在极端工作温度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。
这篇论文发表在Angew. Chem. Int. Ed. 2019, 58, 5623-5627上。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后董晓丽。这项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化学系、能源与材料合作创新中心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博士后人才创新支持计划和博士后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。
上一篇: "安全有效”的口服胰岛素被科学家研制出来了 下一篇: 青霉素炸开细菌的50年谜题终于被哈佛科学家揭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