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希,1965年生,祖籍湖南长沙,生于辽宁省本溪市,毕业于本溪市第一中学。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 博士学位,2004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1人物生平
张希,1965年生,祖籍湖南长沙,生于辽宁省本溪市,毕业于本溪市第一中学。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,2004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2主要成就
曾获得过中国化学会-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、中国青年科技奖、中国化学会-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、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(名列第二)、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技奖、全国师德先进个人、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“特聘教授”、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“杰出青年学者奖”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、宝钢教学基金会“优秀教师特等奖”等奖励与荣誉。现为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,清华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。兼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,《Langmuir》、《高分子学报》以及《化学学报》副主编,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》、《Chemical Communications》、《Polymer》、《Polymer Chemistry》、《Small》等期刊的编委。
3出版著作
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。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80多次。
4社会活动
张希院士是清华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领域的学科带头人。他在超分子组装与聚合物薄膜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,并取得了一些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成果,包括:建立和发展了超两亲分子的新概念,以此实现了可控的分子自组装与解组装,为制备新型功能超分子材料和器件提供了新的途径;建立了基于主体增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新方法,可用于室温和水溶液中组装高分子量的超分子聚合物,为高分子科学带来了新方向;制备了一系列含硒两亲性嵌段高分子,其具有氧化、还原和射线响应等特点,提供了一类新型生物医用材料;建立和发展了基于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界面分子组装方法,并用以制备有机薄膜材料和功能表面;基于单分子力谱技术,研究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,为从单分子水平认识分子结构、超分子结构及组装驱动力提供了实验依据。
以上内容来源网络